“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期两年的上航企业“雄鹰”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近日完成第二阶段授课。31名学员至此已经接受了《领导力》《关键时刻》《KF思维技术》《合作与超越》四门课程训练。大家纷纷点赞:“真接地气!真具新意!真有收获!”
“雄鹰”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上航企业党委落实中国商飞企业党委部署要求,加强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措施,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上航企业党政主要领导的亲自引导和关心下,“雄鹰”计划呈现哪些创新和亮点?
“雄鹰”班学员与老师合影
“培训”不能只“训”不“培”
如何将企业战略规划与员工培训紧密结合?如何精准定位培训需求?如何最大程度让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是“雄鹰”计划筹备团队在成立伊始就思考的问题。以往的培训课程,内容设计往往比较独立;对象选择几乎“零门槛”;结果运用也相对局限。然而培训,是培养和训练的有机结合。培训不能只“训”不“培”。
瞄准上航企业“加快建成数字化民机基础能力中心”发展目标,直面改革攻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需求分析到人员选拔,从品牌树立到后续培养,“雄鹰”关注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一场活动”“一次展示”,更是成体系、具有针对性、能够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青年人才培养“一揽子”计划,也是一次锤炼后备干部队伍的实践探索。
KF思维技术课堂
课堂讨论
能力素质模型+定制培训课程=有用有效有收获
明确专属培养体系、框定参训人员范围之后,课程选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到底开展什么样的培训?如何开展培训?开展多久培训?......筹备团队反复学习上级文件,认真领会领导讲话,仔细研读发展规划,运用现有理论模型,借鉴先进标杆经验,结合需求调研结果,几易其稿,数轮研讨,通过结构化演绎和条目化分解,历经近半年探索,形成了上航企业中层干部能力素质词典和模型。
培训主管张祎全程参与了项目策划和实施,也是“雄鹰”的第一批学员。张祎说:“热闹里边还要有门道。有了能力素质模型,就知道大家要‘去哪里’,就有机会更加精准地识别出培训需求,有的放矢,让培训真正实现目标、解决问题。”基于前期扎实的调研论证,筹备团队很快设计出一套立足课堂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理论常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课程树”。
上航企业中层干部能力素质模型
参训学员展示
听听参训的TA们怎么说
数据管理中心李舒用“构筑人才高地的‘桥头堡’”来形容“雄鹰”计划。作为班长,他说:“在抓好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多与同学们分享工作中的事例经验,多表达对于培训内容的理解感受,在剖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好工具,增进交流,梳理思路,提升能力。”
项目管理部王航表示,培训课程让自己认识到在项目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成就导向、问题导向,锤炼坚韧性,训练敏锐度,强化全局观,努力让大家在同一个“频道”上,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笑着说。
培训体系新尝试、培训课程新体验、培训常识新收获。“老师讲,大家学、议、用,原本程式化的工作,让我感觉也立体了起来。潜心发展个人、用心发展组织、精心发展客户,努力打造富有责任担当的工作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经营保障部牛二强说道。
“课程中虽然没有专业的IT常识,但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仿佛一面面镜子,照出我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课堂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又像一把把钥匙,打开症结,令我豁然开朗。”信息化中心陈佶弘这样形容。
信息化中心石新景认为“雄鹰”与以往培训不同,它在单纯的课程训练之外,展现了更多的培养意识。如何让技术人员在管理岗位上更好地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是培训给他带来的深深思考。
工业工程部孙晨飞谈道:“平常工作中我更多地与数字、模型、工时等‘理工’元素打交道。通过培训我认识到,环境千变万化,找到隐藏管理规律十分重要,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引导管理活动。”
党群工作部吴頔说:“满满的干货、生动的案例,课堂上的交流、交融和交锋,解决的是年轻团队带头人们正在经历甚至苦恼的问题,点赞务实!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的引导和引导,也是在培养和激发作为管理者的品格和气度、认知和境界,点赞收获!上航企业干部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敢想敢试,点赞创新!”
背景链接
上航企业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清廉”要求,分层制定接班人计划,建立“蓄水池”、打造“铁匠铺”、用好“赛马场”、搭建“多通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职业素养好、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优秀青年干部人才队伍,为加快建成数字化民机基础能力中心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党群工作部/文图)
上航企业人才培养项目